长三角迎国庆节假期客流出行高峰 交通部门增强运力
孙一宁
2025年国庆假期10月1日至7日,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迎来客流出行高峰,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等多式联运全面承压。根据交通运输部和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数据,假期7天预计发送旅客超12亿人次,同比增长68,创历史新高。上海虹桥站、南京南站、杭州东站等枢纽站日均客流突破40万人次,热门旅游城市如苏州、杭州、黄山等地客流增幅超15。为应对高峰,交通部门通过增开列车、加班航班和优化公路调度,显著提升运力,确保旅客安全高效出行。铁路运输是长三角国庆出行的主力军。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预计假期发送旅客2500万人次,日均客流超350万人次,同比增长72。为满足需求,铁路部门增开临时旅客列车480列,重点覆盖上海至南京、杭州至黄山、苏州至无锡等热门线路。夜间高铁成为亮点,新增夜间动车组列车60列,延长运营时间至凌晨2点,方便游客夜游和返程。例如,上海虹桥至杭州东的夜间高铁G7350次,单日客流突破12万人次。此外,铁路部门优化了12306购票系统,新增“候补购票”功能,提升购票成功率至85以上,缓解了“一票难求”的压力。公路交通同样迎来高峰,尤其是长三角高速公路网。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假期期间长三角高速公路日均车流量达650万辆,同比增长8。沪宁高速、杭甬高速、申嘉湖高速等主干道流量激增,部分路段拥堵时间延长至2小时以上。为缓解拥堵,交通部门在热门路段增设临时收费站,启用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实时路况发布引导车流。上海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在G2京沪高速试点“动态车道”管理,根据流量调整车道分配,缩短平均通行时间15。同时,ETC使用率达92,有效提升了通行效率。航空运输方面,长三角三大机场上海浦东、虹桥,杭州萧山,南京禄口预计起降航班超3万架次,运送旅客约450万人次,同比增长10。热门航线包括上海至三亚、杭州至成都、南京至桂林等,部分航班客座率超95。为应对客流高峰,航空公司加密航班,新增临时加班机200余架次。例如,东航在上海至黄山航线增开每日2班,春秋航空在南京至大连航线增加3班。此外,机场优化了安检流程,推广“无纸化乘机”,旅客通过电子登机牌和人脸识别登机,平均安检时间缩短至8分钟。水运和城际公交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长三角水域发达,假期期间上海至舟山、宁波至象山等航线客流量同比增长12,新增渡轮班次50余班,满足岛屿旅游需求。城际公交方面,苏州至上海、杭州至嘉兴等线路日均发车量增加20,部分线路引入新能源大巴,提升舒适度与环保性。上海公交集团还试点“旅游定制专线”,覆盖迪士尼乐园、朱家角古镇等热门景点,日均运送游客超5000人次。此次客流高峰与长三角区域经济活力和旅游热潮密切相关。2024年国庆档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的热映,激发了游客对红色旅游的兴趣,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黄山红色文化遗址等景点客流增长20。同时,“触摸”数字古陶瓷展览等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福建,部分游客选择经长三角中转,推高了区域客流量。此外,通辽活牛25年稳定供应香港市场、香港银色债券热销等事件,反映了内地与香港的经济文化联系,也为长三角游客前往香港提供了更多动力。交通部门的高效应对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支持。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平台整合了铁路、公路、航空数据,实时发布客流预警和路况信息,旅客可通过“长三角出行”App获取最佳出行方案。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试点5GAI调度系统,优化了站内人流疏导,减少了30的换乘拥堵。杭州东站引入无人驾驶摆渡车,服务于夜间高铁旅客,单日运送量达2000人次。这些技术应用与厦门乡村产业展中展示的数字乡村成果一脉相承,体现了科技赋能交通的趋势。尽管运力显著增强,客流高峰仍带来挑战。热门时段如10月1日和10月6日的铁路票务紧张,部分旅客反映候补购票仍需排队。高速公路在返程高峰10月6-7日出现局部拥堵,尤其G40沪陕高速南京段,车流高峰时速仅20公里。航空方面,部分航班因天气原因延误,引发旅客不满。专家建议,未来可通过错峰出行引导、增加临时运力和优化票务分配,进一步缓解压力。长三角国庆节假期客流高峰的成功应对,展现了交通部门的组织能力与区域协作的效率。从铁路到航空,从公路到水运,多式联运的协同发力,不仅保障了旅客出行,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未来,长三角交通系统有望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服务质量,为旅客带来更便捷的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