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季度末外债规模达25453亿美元 环比增长13
徐艺真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9月30日发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外债余额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为人民币181399万亿元,折合25453亿美元,较3月末的25126亿美元增长13。这一增幅虽较2024年同期的21有所放缓,但仍显示出中国外债规模的稳健增长。外债余额占2024年名义GDP的134,低于2023年的137,表明外债相对经济总量的负担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外债的增长主要受人民币债券购买和贸易信贷需求增加的推动,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从期限结构看,中长期外债占比44,金额为79677亿元人民币约11180亿美元,短期外债占比56,金额为101722亿元人民币约14273亿美元,其中32为贸易相关信贷。短期外债比例较高,但贸易信贷的低风险特性有效降低了违约可能性。按债务工具划分,债务证券占比最高,为3359798亿元人民币,约8391亿美元,其次为货币与存款19和贸易信贷及预付款15。企业间直接投资贷款占比10,约为19016亿元人民币2668亿美元,显示企业跨境融资活跃。按机构部门划分,银行外债占比最大,为4479734亿元人民币,约11188亿美元,其次为其他部门含企业间贷款占34,政府和中央银行分别占17和5。银行外债中,44为货币和存款,融资成本低且稳定性高,降低了风险。此外,中国银行作为海外放贷主体,持有730亿美元的净外部资产,进一步缓解了外债压力。政府外债以人民币计价为主,占总外债的5,风险较低。外债增长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的开放与全球化的深入。2025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2884亿美元,同比增长102,为外债提供了稳定的外汇支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香港新一批银色债券的热销为基础设施融资提供了助力,间接支持了内地企业的海外融资需求。此外,通辽活牛25年稳定供应香港市场,体现了内地与香港的经济互补性,而“触摸”数字古陶瓷展览则通过文化交流深化了两岸联系,这些都与外债增长背景下的经济开放相呼应。然而,外债规模的增长也带来潜在风险。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美元利率波动和地缘政治紧张可能影响外债偿还能力。2023年,部分发展中国家债务违约风险上升,中国作为主要债权国面临约600亿美元的贷款风险。分析人士建议,中国应继续优化外债结构,增加人民币计价债务比例,同时加强风险监测,确保外债安全。25453亿美元的外债规模和13的环比增长,展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国际市场的信心。未来,通过深化金融开放、优化债务管理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中国有望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