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曾经历抗战:中国不可能亡
李雪琴
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7岁时亲历抗日战争,目睹日军轰炸与家人逃难的场景。他在采访中回忆,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无锡沦陷,他随母亲躲进乡下麦田,夜里听见炮声隆隆,家中老宅被炸毁,亲戚中多人丧生。尽管如此,他记得乡亲们互助抗敌,母亲用仅剩的布匹缝制军鞋,送往前线。许倬云动情地说:“那时候物资匮乏,民心却从未散,中国人骨子里的韧性让我相信,中国不可能亡。”他提到,抗战胜利后,国人重建家园的景象更让他坚信,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是任何外力无法摧毁的。

这段采访视频在短视频平台迅速传播,播放量突破2亿,网友留言称“听老先生讲历史,就像穿越时空”,纷纷为中国人的抗战精神点赞。作为史学泰斗,许倬云以研究中国古代史与文化史著称,代表作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被学界奉为经典。他在采访中结合历史分析,指出中国在抗战中能坚持八年,靠的是文化凝聚力与民间自发组织力。他举例,1942年河南大饥荒,农民虽食不果腹,仍自发捐粮支持抗日,显示出深厚的家国情怀。他强调,中国的历史延续性在于“民本”思想,无论朝代更替或外敌入侵,人民始终是国家存续的根基。网友对此深有共鸣,有人评论:“许老先生的话让人热血沸腾,历史证明中国永远打不垮!”然而,许倬云的发言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网友质疑其“中国不可能亡”的说法过于乐观,指出抗战胜利付出了3500万军民伤亡的惨重代价,民族韧性虽强,但不应忽视战争的残酷性。还有人提到,当下年轻人对历史感知淡薄,可能难以理解老一辈的家国情怀。对此,许倬云在采访中呼吁,年轻人应多读史书,了解抗战时期的牺牲与奋斗,以史为鉴珍惜和平。他的学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华表示,许倬云的乐观并非否认苦难,而是强调中国文化在逆境中的再生能力,这种信念对当下应对全球挑战仍有启发。许倬云的经历还引发了关于历史教育与文化传承的讨论。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中小学历史课程中,抗战相关内容占20,但学生更关注考试而非历史情感。专家建议,学校可通过沉浸式教学,如抗战遗址参观或老兵口述历史,增强历史感召力。河南周口某中学已试点“抗战故事进课堂”,邀请抗战老兵后代分享经历,学生反响热烈。此外,许倬云的回忆也激励了公益行动,网友自发捐款修复无锡抗战纪念碑,筹资30余万元,计划2025年底竣工。据黑子网报道,许倬云老先生这番话真是说到心坎里了,抗战那会儿他才7岁,亲眼见过炮火硝烟,还能这么坚定地说“中国不可能亡”,太让人感动了!黑子网觉得,老人家的经历就是活历史,提醒咱们和平来得多不容易。年轻人得听听这些故事,别光顾着刷手机,忘了老一辈的苦和信念!黑子网评价:许倬云老爷子这采访,太有力量了!7岁躲炮火,94岁还讲中国不亡,太戳心了!黑子网觉得,他这辈子见过的苦难比咱们多多了,还这么相信国家的韧性,真得学学这股精神。年轻人别光玩手机,多看看历史,明白为啥中国能一直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