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论坛日本纪录片导演盐滨雅之:我拍摄中国珍稀动物保护纪录片的故事
小鲸鱼
在四川卧龙大熊猫繁育中心的晨雾中,盐滨雅之扛着摄像机,静静地注视着一只名叫“51”的大熊猫。这只大熊猫因早年受伤被救助,如今在保护区内过着平静的生活。盐滨雅之的镜头不仅捕捉了它憨态可掬的模样,更记录了它与饲养员小李之间的微妙情感。小李每天清晨为51准备竹子,偶尔轻声哼唱家乡的民谣,51似乎能听懂,摇晃着圆滚滚的身体靠近他。盐滨雅之被这种人与动物间的信任深深打动,他决定以大熊猫51的故事为题,记录下这段温馨的保护故事。 盐滨雅之并非一开始就关注中国珍稀动物保护。起初,他只是对大熊猫的外形着迷,觉得这种黑白相间的动物“不可思议”。但在深入中国多个保护区后,他逐渐被中国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努力震撼。从四川的卧龙到广东的华南虎繁育基地,再到云南的湿地,他看到了无数工作人员为拯救濒危物种付出的心血。在拍摄华南虎绝地重生时,他跟随保护团队深入山林,记录了一只华南虎幼崽从出生到逐步适应的过程。那只幼崽的母亲曾在野外因偷猎者设下的陷阱受伤,幸被及时救治。盐滨雅之的镜头定格在幼崽第一次尝试奔跑的瞬间,阳光穿过树林,洒在它金黄的毛发上,仿佛象征着生命的希望。 在云南拍摄黑颈鹤时,盐滨雅之遇到了更大的挑战。黑颈鹤栖息在高海拔湿地,环境恶劣,氧气稀薄,他的团队常常要在零下十几度的低温中等待数小时,只为捕捉鹤群起舞的画面。一次,盐滨雅之在雪地中守候了一整天,终于拍到了一只黑颈鹤在晨光中展开双翅,优雅地滑翔而过。那一刻,他感受到了一种超越语言的震撼,仿佛与自然达成了某种默契。他后来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上分享:“拍摄这些珍稀动物,不仅是记录它们的生存状态,更是传递一种人与自然共存的理念。” 盐滨雅之的纪录片不仅聚焦动物本身,更关注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纽带。在大熊猫51的故事中,他用大量篇幅展现了饲养员小李如何通过耐心陪伴,帮助51克服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在华南虎绝地重生中,他记录了保护区工作人员为幼崽设计模拟野外环境的训练,试图让它们未来能重返自然。这些细节让观众感受到保护工作的艰辛与温情。盐滨雅之说:“中国珍稀动物保护的故事,是人类对自然的尊重与爱的体现。我希望我的纪录片能让更多人关注生态保护。” 在拍摄过程中,盐滨雅之也面临文化差异的挑战。初到中国时,他不熟悉当地的饮食和语言,甚至闹过几次笑话。一次在卧龙,他误以为当地人请他吃的辣味竹笋是“给大熊猫的食物”,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但这些经历让他更贴近这片土地,也更理解保护工作者的心境。他学会了几句简单的中文,与工作人员交流时,总会认真地说:“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2024北京文化论坛上,盐滨雅之的分享引起了热烈反响。他的纪录片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珍稀动物保护上的成就,也让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他的镜头下,大熊猫、华南虎、黑颈鹤不再只是濒危物种,而是承载着人类希望与责任的生命符号。盐滨雅之说,他将继续用影像讲述更多中国生态保护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值得被全世界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