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英拐卖儿童发回重审案一审开庭 将择期宣判
吴言
2024年10月11日,备受关注的余华英拐卖儿童案在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重审一审开庭。这起案件因涉及17名儿童被拐、12个家庭骨肉分离而引发社会强烈反响。余华英在1993年至2003年间,伙同他人辗转贵州、重庆、云南等地,物色儿童实施拐卖,手段恶劣,影响极坏。此次重审一审开庭,公诉机关新增了余华英此前未查明的犯罪事实,拐卖儿童人数从原先的11人增至17人,案件的严重性进一步暴露。庭审当天,被害人杨妞花等亲属到场,情绪激动,现场气氛凝重。法院表示将择期宣判,公众对此高度关注,期待司法能给予公正裁决。余华英的犯罪行为令人发指。据庭审披露,她长期租住民房,熟悉当地环境后伺机作案,目标多为无防备的幼儿。她不仅将拐卖的儿童卖至外地,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未能幸免,成为她贩卖的第一个孩子。这种泯灭人性的行径,让旁听的家属和公众怒不可遏。杨妞花作为受害者之一,曾在庭审中直视余华英,试图寻找对方悔意的痕迹,但余华英的神情却让人寒心。在之前的庭审中,她曾向受害者鞠躬道歉,但此举被质疑为作秀,难以掩盖其罪行的残忍本质。法院在审理中使用了多个“极”字形容其罪行,强调其行为的恶劣程度和社会危害性。这起案件的发回重审源于2024年1月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的裁定。法院认为,原判遗漏了部分犯罪事实,需进一步查清余华英的全部罪行。此次重审一审,公诉机关补充了新的证据,涉及更多被拐儿童的案件细节。这些新增的事实,让人们对余华英团伙的犯罪网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多年来,被拐儿童的家庭饱受煎熬,有的父母因寻子未果而抑郁终生。杨妞花在寻亲成功后,多次奔波于河北与贵州之间,协助其他受害家庭,呼吁社会关注拐卖儿童问题。她的坚持感动了许多人,也让这起案件成为打击拐卖犯罪的标志性事件。庭审当天,法院外聚集了大量媒体和寻亲家庭。杨妞花走出法院时,身后是举着被拐儿童信息牌的家长,他们希望借助案件的关注度,让更多失散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庭审持续了7个多小时,控辩双方围绕余华英的罪行展开激烈争论。公诉机关指控其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影响恶劣,建议严惩。余华英的辩护律师则试图为其罪行辩解,称其有悔意,但这一说辞难以得到受害者及公众的认同。庭审现场,一名寻亲家长情绪失控,试图冲向余华英,被工作人员及时制止,凸显了受害家庭的愤怒与悲痛。余华英案的审理不仅是一场司法审判,更是对社会正义的呼唤。拐卖儿童犯罪破坏了无数家庭的幸福,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拐卖犯罪的打击力度,公安机关通过DNA比对等技术帮助许多被拐儿童与家人团聚。然而,类似余华英这样的案件提醒人们,拐卖犯罪的危害依然存在,防范和打击工作任重道远。公众期待,此案的最终宣判能彰显法律的威严,为受害者讨回公道。案件的择期宣判让人们对结果充满期待。杨妞花表示,无论判决如何,她都会继续帮助其他受害家庭,传递希望。社会各界也在密切关注此案的进展,希望通过司法的公正裁决,推动“天下无拐”的目标早日实现。余华英的罪行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那些被拐儿童的家庭,仍在漫长的寻亲路上坚持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