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深水油田二次开发项目投产
李大宝
在南海的碧波之下,珠江口盆地海域,一场关乎能源未来的壮举悄然展开。故事的主人公李明,是一位年轻的海洋工程师,刚刚加入中国海油的深水油田开发团队。2024年9月19日这一天,对他来说意义非凡,因为他参与的流花11-14-1油田二次开发项目即将投产。这不仅是中国首个深水油田二次开发项目,也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李明还记得第一次登上“海基二号”深水导管架平台时的震撼。这座亚洲第一的庞然大物,高达428米,重量超过5万吨,稳稳扎根于305米深的海底。它的每一根钢梁、每一块面板,都是中国海洋工程技术的结晶。平台上,同事们忙碌地调试设备,水下机器人正在300米深的海底精准操作,开启采油树。原油从海底汩汩流出,通过水下管汇进入“海基二号”的生产系统,再传输到25公里外的“海葵一号”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像一朵盛开的巨型花朵,漂浮在海面上,最大储油量达6万吨。它不仅能处理重质原油,还能抵御南海的狂风巨浪。项目投产当天,李明站在“海基二号”的甲板上,远眺“海葵一号”点燃的火炬,内心激荡。他想起团队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从设计图纸到装备建造,从深海安装到系统调试,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深水油田的二次开发,意味着要在已有的复杂地质条件下,挖掘更多潜能。流花油田群的重质原油性质特殊,黏度高、开采难度大,但团队通过创新技术,成功实现了高峰日产2700吨的壮举。李明的导师老王,是项目的技术骨干。他常说:“深水油田二次开发,不只是挖油,更是挖技术、挖未来。”老王曾参与过“海基一号”的建设,如今见证“海基二号”与“海葵一号”的携手投产,感慨万千。他告诉李明,这两个“能源重器”代表了中国从浅海到深海、从跟随到领先的跨越。项目的32口开发井,每一口都凝聚了团队的智慧。尤其是在深海环境下,装备的安装精度要求极高,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失败。但中国海油的团队用世界一流的工艺,攻克了水下复杂管汇、长距离管输、流动保障等技术难题。投产仪式上,项目负责人宣布:“流花11-14-1油田二次开发项目正式投产!”现场掌声雷动。李明看着海面上的火炬,想到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的胜利,更是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深水油田的开发,不仅提升了我国海洋油气产量,还为未来深海资源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流花油田群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创了深水油田经济高效开发的新模式。夜幕降临,李明站在平台上,凝望星空下的海面。他想起刚入行时,南海的深水油田还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站在“海基二号”上,他感受到一种使命感。未来,更多的深水油田将在中国工程师的手中“苏醒”,为国家能源事业注入新的动力。李明暗下决心,要在这片蓝色疆土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